English

“范式”故弄玄虚

2000-04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随着新千年刊物的亮相,讨论多时的范式问题也落到实处了。一些专业刊物鼓吹要建立新的学术范式,重整学术秩序,尽快与国际接轨。如果以前是说说而已,现在一些专业刊物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。不少刊物的版式改为了国际流行版,装帧也愈加豪华,刊登的文章也越来越长。但是,当我们费劲将这些“重头”文章读完后,不禁哑然失笑,原来吹得天花乱坠的范式竟是这般货色。

首先,文章倒是比以前长了。而且文章中加进了让人阅读更加困难的莫名其妙的数字,原以为是作者做的记号,仔细一看,是作者引文的日期。这完全是从西方引来的玩意儿。初次接触这些东西我就很不以为然,没想到硬是让我国的学者给贩了过来。如果光有这些东西倒还罢了。没想到我国的学者也都成了“写意”的圣手,提起笔来,不管主题,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,什么主题、宗旨、逻辑关系统统不顾,把文章写的像讲稿,或者说本来就是讲稿。这种以随笔的方法撰写论文是符合西方的学术范式的。西方论文讲求的就是信马由缰,围绕一个问题多角度、全方位地展开讨论。但是,西方学者毕竟还有主题观念,还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。我国的学者尤其是年轻的学者,看到西方学者的论文挺随意,也刻意地模仿起来,没想到,人家的主题鲜明的本质没有看到,倒是将散漫的毛病给学到手了。结果读起来像梦中自语,不知所云。有的学者很实在,用近800字的摘要还未将自己想要说明问题表达清楚,结果只好一条一条罗列,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。有的年轻学者可就不实在了,他们干脆不要摘要,代之以目录索引,让人自己去慢慢细读。

其次,也是最可笑的,就是故作高深的注释。本来注释是为了说明作者引文的出处,或对可能影响读者理解的正文内容进行简短的解释,但在有些学者看来,注释成了表演的场地。不管所写的内容是否与正文有关系,都煞有介事地旁征博引,胡乱堆砌。反正是引文越多,越显示出自己的功底。这种“茴香豆”几种写法作文方式,确实使文章看起来像是很有分量。但仔细分析,就发现许多注释都是为作者创造的逻辑系统补漏洞。原来,为使自己的论文看起来高深,作者抛弃大家公认的概念、公理,自己另打鼓、重开张,自己弄一套逻辑系统,自己说自己懂的话。可惜的是,由于能力不逮,漏洞百出,只好用注释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缺陷。总之,自己制造问题,自己解决。有的学者倒是还在慷慨地使用已有的概念。但在使用时随心所欲,与公认的理解完全不同,于是只好用注释不断地自圆其说。有的学者感觉读者手头可能没有词典,将词典中可以很容易查出来的词条也搬出来,再解释一遍。总之,不管与正文有无联系,也不管别人懂不懂,将自己能弄到的东西都放在脚注中,让人一看肃然起敬,再看不得要领,三看哭笑不得。

那么,什么是健康的范式呢?健康的范式有三个要求:从过程和手段来看,应当言之有据,即引用谁的观点,谁的话以及数据的来源,要注明。从目的和结论来着,应当言之有理,即论据与论点之间,论据与论据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;从表述方式来看,应当开门见山,简短,流畅。只有这样,才会有好的论文。我们讨论范式问题,就是寻找能够表达我们思想的好的方法和形式。如果没有好的思想,即使我们在形式上进行复杂的包装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范式只能是范式,如果以范式来掩盖思想的苍白是毫无价值的。

(中南财经大学经济法研究所 乔新生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